游覽名古屋之后,乘車來到京都。這座城市作為日本首都長達千余年,仿唐朝長安城所建,周圍方圓百里之內,有N多座歷代天皇的陵寢,還有一座歷史日本上最早的國都:奈良。毫無疑問,這一帶是日本國的發祥地。
第6天:名古屋到京都。
名古屋到京都將近150公里,最快的一趟火車需要36分鐘,早餐后到車站上車,很快便來到了京都。京都自794年起成為日本首都,直到1868年遷往東京,歷時1074年,也就是說,相當于從我國的唐朝中期到清朝末期,絕對是歷史悠久,堪比我國西安。
京都的古跡實在太多了,光是世界遺產就有17個,遠遠勝過北京的5個。市區有二條城、京都御所、東寺、東本愿寺、西本愿寺、祗園,市區東部有清水寺、八坂神社、平安神宮、光明寺、哲學之道、銀閣寺,市區北部有下鴨神社和上賀茂神社,市區西北部有金閣寺、龍安寺、仁和寺,市區西部有嵐山、大覺寺、天龍寺、松尾大社,市區西南部有桂離宮,市區南部有伏見稻荷大社,市區東南部有醍醐。您看看,甭管哪個方向,都有一大堆值得去看的名勝古跡,單單一個京都,仔細看的話,恐怕得五六天時間方夠用。據說,日本國內游客、特別是年輕人修學,都會把京都作為重點,有7成游客來京都超過10次。國外游客中,最多的是臺灣,其次是美國。在京都,我幾次遇到臺灣游客,我對他們到日本自由行一點兒也不感覺意外,但他們得知我來自北京后,表示特別意外。
京都市區及其周邊,名勝古跡非常多。
建造京都的時候,我國正值唐朝中期。唐朝是日本全面向中國學習的時代,整個唐朝的200多年中,日本訪問團12次來到長安(有書記載13次),每個訪問團都有上百人,最多的一次是651人,每個訪問團在中國停留1年左右,這些人被稱為遣唐使。遣唐使幾乎把中國所有他們認為先進的東西,全都搬了回去。京都城,就是模仿長安城建造的。
京都模仿長安城而建,至今仍能感受到古韻。
街道呈經緯排列,秩序很好,看不到隨意停車的現象。
所有車輛只能停在白線以外。
大家全都遵守規則,整個社會顯得秩序井然,一片祥和。
車輛都停在自家的院子里,或者是公共停車場。
房屋看上去雖然普通,但每個角落打掃的都很干凈。
細節處理的很仔細,看上去很溫馨。
加油站除了賣汽油,還負責擦洗顧客車輛。
京都車站體積龐大,北側的造型,據說源自城市經緯排列的街道。樓上有大量餐館,站前有個地下商城,同樣有非常多的餐館和商店,車站對面則是個更為熱鬧的商業區。路過游客服務中心時,進去查看消息,發覺公交通票很劃算,500日元,一天之內可以任意乘坐公交車,于是買了一張,事實證明,此舉非常明智,這一天下來,如果全靠投幣坐車,得多花至少2倍的錢——在國外旅行,每到一站,我都會到游客中心逛逛,總能獲得一些非常實用的資訊。當然,不是所有國家都有這種很人性化的免費服務設施。
京都車站體積很大,但進出站步行距離并不長。
站內乘電梯往上走,有很多餐館。
樓頂是個花園,可以觀看京都全景。
站前,日本共產黨正在街頭宣講著什么。
京都范圍不大,乘公交車到處走走,比地鐵更方便。
我遇到的數輛公交車,基本上都是乘客寥寥。
司機旁有個小柜子,下車時在此刷卡或投幣。
如果拿的是紙鈔,在這臺機器能兌換成硬幣,方便乘客付車費。
每次開車后,顯示屏會告知前方到站的站名,以及車費多少。不會日文的我,沒有感覺到絲毫障礙。
在游客中心得知,打算訪問京都御所,需要提前預約,于是,乘坐公交車,首先去了京都御所。在大門附近的宮內廳辦事處,得知下一輪入內參觀是午后2點,辦妥手續,乘車前往市區西側的金閣寺。這座寺院最初建造時,我國是朱元璋時代,它的正式名字叫鹿苑寺,屬于世界文化遺產,進入需要買票,票價400日元,大約合人民幣20元多一點兒。
京都列入世界遺產的古跡有17個,比北京的5個多一些,且多一半都是免費參觀的。
金閣寺只是鹿苑寺的俗稱,因為這座寺院大殿后邊,池塘畔有座3層樓閣,外邊包著金箔的緣故。這座樓閣是金閣寺的標志,每一層的建筑風格都不一樣,第一層是深色木框架與白色墻壁,典型的日本風格,第二層據說也是日本的一種建筑風格,但我沒看懂,第三次取材于我國唐朝特色。
京都的寺院特別多,比較有名的是金閣寺。
這座樓閣是金閣寺的標志。
日本寺院建筑,屋頂形式以歇山頂和懸山頂居多。
殿堂基座較高,且為木質結構。
普通屋舍沒有高高的基座。
游覽金閣寺之后,回到市區中部的京都御所,距離預定時間還有20分鐘,看到街口有一家叫“松屋”的快餐店,跑進去吃午餐,進門后首先在一個機器上,選擇想吃的東西,然后投入紙幣,拿到一個紙條,便選個座位坐好,不一會兒,服務員將餐食送來。我選的是牛肉飯,標準碗390日元,相當于人民幣20元。這個價格,與北京的吉野家一樣。
中午在一家叫松屋的快餐廳吃午餐。
進門后,先在機器上點餐。
雖不懂日文,但憑著漢字與圖片,連蒙帶猜,點了一份牛肉飯,標準碗390日元,折合人民幣20元。
日本很多快餐店都是這種布局,入座后服務員首先送上一杯水。
參觀京都御所是集體活動,所有預約的客人,在大門前集中后,由一位講解員陪同,入內參觀,我注意到,人群的最后面,還有一位工作人員,這陣勢有點兒像旅游團,地陪舉旗在前,全陪或領隊在后收尾。進門后,首先被帶到一個房間,看電視介紹,在場大約有50余位游客,除我外,還有幾位臺灣人,其余的大都是西方人。講解是用英文進行的,講解員很耐心,講得很細致,時不時地還插入一個玩笑,活躍氣氛。令人感動的是,游覽到一半兒,開始下雨,幾位服務人員迅速抱來一大堆雨傘。
京都御所是天皇遷到東京之前的皇宮,目前與郊外的兩處園林共同對外開放,參觀需要預約。
從西側進入京都御所的門,這只是外圍部分,宮殿部分還要往里走,外圍部分很像個森林公園。
京都御所宮殿區北側的門,此門不開,進入宮殿區需走西門。
京都御所的門,看上去更為精致和考究。注意大門屋頂與矮墻頂的瓦全然不同,下面再介紹。
參觀京都御所不能自由活動,有講解員帶隊,集體行動。
經過一系列附屬建筑后,來到正殿所在的院落。
正殿叫紫宸殿,相當于我國故宮的太和殿。
宮殿內的正式典禮,都在此舉行。
它的后面,是辦公、學習的場所。
再往后,是天皇一家人起居的院落。
此處還有花園,或許可以叫御花園吧。
建筑基本為木質,包括基座與欄桿,也是木制的。
在各個端頭位置,包有金屬構件。
殿堂前的露臺較寬,從開啟著的門往里看,起居所用的宮殿,內部有兩層格柵。
非起居所用的屋舍,則只有一道,墻壁上的繪畫,很是淡雅。
各宮殿只能站在門前觀看,不允許進入。
屋頂材質分為2種,一種與我國相同,是常見的瓦,瓦上圖案是皇家的標識:菊花。
另一種是日本獨有的,叫檜皮茸屋根。